
先用后付是一种消费模式,允许用户在接受服务或购买商品后,再支付费用。 这种模式通常伴随着一定的时间差,一般在13-15天左右,用户可以在体验过产品后再决定是否支付费用或退货。今年的“11.11”购物节因为“先用后付”这个新功能而变得有些不同,但也引发了一些不小的争议。
“先用后付”问题现状
最近,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的默认付款方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了“先用后付”,而且这个过程不需要输密码、刷脸或刷指纹确认,直接就完成了下单。先用后付功能的出现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了消费,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。
首先,它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使得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这项服务。
其次,它可能导致过度消费。由于无需立即支付,消费者可能会在购买决策上更加随意,从而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。最后,它还可能带来还款风险。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忘记自己使用了先用后付功能,或者在收到扣款通知时才发现自己无法承担还款压力,从而引发一系列财务问题。面对这种情况,天纵鉴定(SKYLABS)注意到上海市消保委在2024年 11 月 9 日发文称“先用后付”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消保委指出,平台应该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开通“先用后付”,并且要通过服务协议详细告知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,充分说明“先用后付”的优势以及逾期后果、相关风险等。同时,平台还应该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,让消费者在不需要“先用后付”时,可以方便地关闭。“先用后付”模式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购物体验,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。电商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共同努力,规范“先用后付”的使用,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也需要提高警惕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在使用电商平台时,要仔细查看付款方式,对于不需要的“先用后付”服务及时关闭。如果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,要及时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管理机构寻求帮助。